村支部书记致词

     我将倾自己之心智与党员、群众团结一心,以“谋划发展,至力于发展”为宗旨。以“村强民富”为目标,为村部的整体利益拼搏奉献。

英山县扶贫办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06-18    :英山县扶贫办    113
英山县扶贫办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0年是“十二五”开局年,是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向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起步年。我们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和大别山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正确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四个同步增长”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茶叶大县、湖北山区经济强县、大别山温泉生态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积极参与实施“特色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项目兴县”四大战略,瞄准贫困群体,着力抓好整村推进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老区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等工作。为全面建设“红色英山、发展英山、绿色英山、富裕英山”作出了不懈努力。

      截至6月底,全县解决2539贫困人口脱贫,2009年实施的38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已经做好迎接验收的准备,2010年实施的39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已经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11年9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和7个老区村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扶持兴建特色产业基地1280亩,下拨财政扶贫资金215万元,投放扶贫到户贷款贴息309万元,扶贫搬迁95户,搬迁380人,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4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30人,就业率95%,

      一,上半年扶贫开发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2011年是扶贫办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领导班子大动荡、大换血的严峻考验。在人少事多,政局维艰的困难条件下,我们顶住压力、克难奋进,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重大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制定目标,强化责任。创新是工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上半年我们狠抓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行制度创新。一是强化主管责任。年初我们与县政府签订《英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围绕目标自我加压、自强不息。二是强化基层责任。新班子一上任,就在6月18日召开的全县乡镇扶贫办培训会上,落实了《扶贫目标责任制》,把解决贫困人口、重点村建设、雨露计划、搬迁扶贫、贫困农民增收、资金整合、社会扶贫和扶贫机构建设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工作新机制。三是强化部门责任。为了推进“大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将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两项制度衔接、以工代赈等工作情况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汇报,通过领导小组与县发改、财政、民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分解责任,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调整结构,壮大产业。产业化扶贫是实现农民增收行之有效的途径,按照省扶贫办“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新精神,我们制定“茶药并举、扶持蚕桑”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坚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培养壮大特色产业。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战略,壮大茶叶特色产业,提升药、栗、桑等骨干产业。上半年投入扶贫项目资金215万元,整合其它资金300万元,扶持发展产业基地,全县改造发展茶叶基地800亩,改造发展药材基地200亩,改造发展板栗基地280亩。二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立足特色农业基础,围绕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2家,市级重点企业13家,注重以绿屏、付坊茶厂、志顺、翻身湾等为龙头的茶叶开发,以梦思家、阳光、雍华等为龙头的桑蚕开发,以金新龙为龙头的药材开发。三是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利用我县的特色产业,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鼓励农民创办“农家乐”、“渔家乐”,带动了观光型、休闲型、农庄型等新型农业发展。

      (三)捆绑资金,整村推进。紧紧围绕“三个确保”的目标,按照“紧缩战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要求,我们对今年整村推进的9个重点村,坚持重点村建设与连片开发相结合,与脱贫奔小康试点相结合,与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一是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上半年茶园建设实行规模扩张,以连片集中、带状开发为主,重点狠抓雷店“三山”、河南畈周边7村、红山——杨柳、百丈河周边9村,付坊——彭畈5个茶叶带建设,引进白毫早、农抗早、鄂茶一号等优良茶树良种,在锣塘坳、难作堰等村建设2万亩以上全省一流的茶业标准化示范园。巩固和扩大孔坊等四个乡镇的优质湖桑基地规模。石镇、草盘、金铺、杨柳、雷店等8个乡镇,162个村,新增药材种植户1万户,面积1。5万亩。上半年为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贴息309万元,使全县茶叶加工厂大大提高了名优茶档次,虽然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但茶园减产不减收,茶农亩平收入提高了800元。全县打造了22个重点示范村、4个重点示范乡镇和3个重点示范片区的新农村。二是着力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实行猪圈、牛栏、厕所、沼气、杂房的“五改”;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五通”;治穷、治贫、治脏、治乱、治差的“五治”;小菜园、小竹园、小药园、小果园小茶园的“五建”;道德教育到户、科教文明普及到户、村规民约签订到户、法律常识宣传到户、综合整治到户的“五到户”。三是迎接检查验收。认真做好2009年度38个整村推进重点村检查验收工作。全县39个重点村项目资金共投入16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33万元,老区建设资金229万元;以工代赈资金608万元,我们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强力整合资金,打造特色产业,严格项目管理,建立督查网络,严格审计监督,随时准备迎接上级检查。四是积极开展支书培训。我们坚持理论指导实践,以提高支部书记综合素质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村级支部培训活动。4月13日——16日,我们组织全县9个省定重点村的支部书记到黄冈进行“十二五”整村推进工作培训,效果很好。

      (四)移民搬迁,异地脱贫。我们坚持把扶贫搬迁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土地整治、旅游扶贫、防灾避灾等因素结合起来,将扶贫搬迁与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资金整合起来,把那些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文化覆盖差,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欠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的的贫困户,从高寒山区、库区、乱石区和省际边界区搬迁出来,一是实行政策叠加,向搬迁户倾斜国家惠民政策。二是科学规划建房。将他们安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统一建设新农村。三是调剂解决农田旱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四是帮助他们充分享受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成果,提高生活质量。

      (五)以人为本,转移培训。我们狠抓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深入调查。改革后的“雨露计划”, 实行“指导计划、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的模式,根据新的精神,扶贫办新的领导班子专门走访乡镇,入户调查,宣传国家政策,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带着基层意见上门与黄冈电子信息学校、卫东中专衔接,就计划任务、招生方式、培训方向、政策补贴、教学质量进行磋商,双方取得满意的效果。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将招生计划分解到乡镇,建立激励机制。三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黄冈电子信息学校、卫东职校和理工中专为平台,大力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留守贫困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和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实用人才培训。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1万余册,使全县9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95%以上,达到“输出一个劳动力、脱困一个贫困家庭”的转移扶贫目标。

      (六)全面推进,建设老区。我县有7个老区村,扶贫办大力实施“思源回报工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个老区村新修村、组公路6条28公里,全部实行硬化,新建桥梁3座。解决了1930户8412人出行难和茶叶、药材、生猪等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二是解决人畜饮水难。新建蓄水池17口、630立方米,架设饮水主管道5050米,支管道24500米,使石头咀、陶河、雷家、杨柳湾的老区村652户2250人饮上安全水。三是实行“农网”改造。现在99%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有了保障。四是大兴支柱产业。建设茶、桑、药、菜四大基地,农民增收有了后劲,五是建设文明新村。注重村庄建设和环境美化,推行“五改一建”生态家园模式,进行改水、改栏、改厨、改厕、改路等配套建设,使污水乱流、粪便乱堆、柴禾乱放、家禽乱养等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整治。六是提高农民素质。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农民按照个人意愿,分门别类免费开展电脑、电工、刺绣、饮食服务等一系列技能培训,领取了县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或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技术人才。

      (七)高端定位,两驾齐驱。今年我们继续深入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同时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将跨越式发展写在“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老区人民自加压力,跳起来摘桃子,两个试点高端定位,并驾齐驱,迸发潜力,健康发展。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继续建设发展10个茶叶专业乡镇和35个重点茶叶专业村,狠抓5个万亩茶叶带;药材、蚕桑、板栗种植面积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殖、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工业经济再添引擎。除茶叶、茧丝绸、中药材、建筑建材、汽车配件、船舶配件等6大产业集群优势稳步推进外,在4月20日的中国英山第20届茶叶节上,签约引进武英高速天福服务区、星级酒店、太阳能硅片三大项目,合同总金额达3。1亿元,对提升英山产业化、工业化水平和促进脱贫奔小康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乡村环境变化巨大。全县农房改造、环境整治、“一建三改”、工程造林、三网建设和文化卫生等工作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八)迎接检查,专题策论。一是迎接检查考评。4月25日,省委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组,对我县2010年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责任制落实情况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进行专项考评。我县2010年完成减贫任务1。6万余人,解决了3。9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农村一类贫困人口由2009年的8。2万人下降到7。267万人,减少5730人,比上年下降了6。89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从37。36%下降到10。42%,下降了26。9个百分点,效果明显,顺利通过了考评。二是开展五项调研。根据上级要求,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集中连片特殊困难乡镇财政扶贫、“十二五”扶贫开发创新机制、大扶贫促脱贫奔小康等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撰写了具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其中《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构建大扶贫格局  着力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奔小康》,由县财政局局长在全省财政系统大会上发言,《关于扶贫贴息贷款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刊载于国家财政部《经济研究》。

      (九)“三万”下乡,四个覆盖。我们全面落实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精神,抽调精干人员进驻杨柳镇胡家墩村和杨树堰村,制定了“三万”活动工作方案。工作组对行政村实行全覆盖、工作队员入户全覆盖、扶贫办所有干部入户全覆盖、扶贫办一把手进村入户全覆盖。通过宣传政策、问卷调查,进村入户,与农民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把党的阳光雨露、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增进了干部和群众的深厚感情、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了机关作风,锻炼了干部的基层工作能力。结合春耕生产的迫切需要,我们拨出2万元资金,组织杨柳镇扶贫办调运化肥3车,运送到村,服务到户。对另外两个农村联系点三门河村和水口桥村,也一起送去了2万元化肥。同时联系县直有关部门,为杨树堰和胡家墩村沟通协调,争取水利、沼气、通讯等项目资金扶持,帮助贫困户筹谋脱贫发展大计,积极参加抗旱救灾,加深了群众感情。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农业经济运行质效不高。茶、桑、药、栗已经形成了产业优势,但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农民粗放经营,不能大幅提高收入水平。

      二是扶贫资金的功能缺乏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扶贫资金60%用于公路、桥梁、水利、沼气、住房、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40%用于产业建设,这种倒置投入使贫困户没有从根本上获得稳定的家庭经济来源,无法形成造血功能脱贫致富。

      三是全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高寒山区、库区、老区和省际边界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文化素质低,公共服务欠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与平畈地区的贫富距离越来越大,扶贫开发难度较大。

      三,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围绕全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我们将拓展思路、创新机制、扶贫接力、八措并举。

      (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产业扶贫。要继续对农村贫困户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每户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扶持做大做强,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战略,壮大茶叶特色产业,提升药、桑、栗、菜等骨干产业,让贫困户逐步实现户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加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拉动全县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把产业化扶贫与旅游扶贫、招商引资扶贫、工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扶贫机制。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基础扶贫。重点抓好贫困乡村饮水工程、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信息工程、教育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交通网络建设。抓好农田水系配套工程,逐步解决饮水困难。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使全县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级卫生室得到巩固完善,农村医保参保率达到98%以上。稳步推进程控电话村村通,手机信号全覆盖工程;加快解决自然村电视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

      (三)稳步推行山区移民,开展搬迁扶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库区和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农户,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实行培植产业,集中安置;“独户”搬迁,插花安置;自发搬迁,协助安置;改造危房,灵活安置;政策扶持,联合安置等多种形式搬迁扶贫。同时解决好移民户口迁移、子女入学、治安、交通、饮水、用电、治病、计划生育、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

      (四)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工程,狠抓科技扶贫。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培训补贴对象,大力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留守贫困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和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实用人才培训,根除贫困代际传递。

      (五)发挥资金聚集效应,整村推进扶贫。将中央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等资金总量的70%重点用于重点贫困村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各项扶贫资金的整合,统筹安排,保证重点,狠抓落实。

      (六)强势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以新农村建设拉动扶贫。将我县重点贫困区域内的168个行政村,划分东河、西河和南河三个片区,实行片区开发。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再上新台阶。二是加强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实现综合开发治理。三是整治村容村貌。

      (七)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强力推动老区扶贫。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建设“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的总体目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力推动,狠抓落实,真正把英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八)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作风建设扶贫。要以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在新的经济转型期,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努力缩小农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包容性增长。一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职能作用,提高行政执行力。二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验收制度。三要强化机关工作作风,坚持执政为民的扶贫理念,扎实推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为全县脱贫奔小康作出新的贡献!

      2011。6。28

  • d77bda8e-d6a2-4bce-ba8b-797d54e7fd09
  • 1
  • a52413a3-5a10-4b69-b742-47f0790ed121
  • 英山县扶贫办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25

 

Copyright © 梅岩村民委员会www.ysmy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2005198号-1  

技术支持:移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