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段氏宗亲:
    大家好!
          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开展“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联谊会活动,共同缅怀我们的祖先,加强族众经济文化交流,感到十分高兴。受广大族众的信任和抬爱,推举我担任第一任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愿借此良机表达我个人此时的心情和心愿。
          一是亲切的问候。在今天这个宗族欢聚的日子里,我们有缘从五湖四海相聚成都,追思祖德,交流族情,畅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无限欣喜。同时看到大家来到这里心情舒畅,笑逐颜开,由衷高兴。值此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向各位嘉宾、各位宗亲致以亲切的问候!衷心祝福大家生活愉快,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二是衷心的感谢。这次“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联谊会,得到了各位宗亲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大家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战线,放弃了手头的工作和事务,以良好的心态来这里相聚相识,共同表达我们对先祖的怀念之情,充分体现了我们段氏的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无限的感召力。特别是这次联谊会的胜利召开,经过“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的精心组织策划,由部分段氏族人的具体承办和周到的服务,还有我们各地宗亲的积极参与,才有了今天这盛大而隆重的场面。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是目标与希望。“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我作为第一任会长,在任期内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壮大“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让更多段氏族人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二是成立“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慈善基金会,继承先辈优良传统,扶助族中老幼贫困;三是进一步开展族众族事联谊活动。在此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把段氏事业发扬光大,谱写段氏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有缘四海来相聚,溯祖念宗激情涌;
          年年九月再聚首,亲情族情情更浓。


          最后再一次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谢谢!

    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段赵闽 致词


    中华段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段赵闽
临淄段氏家族与地域文化(一)段文昌对地域文化的贡献
2015-09-25    :    336
    段文昌作为有唐名相,在其一生中并不是一直在长安为官,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为相,其他的时间特别是早年经历坎坷,在各地辗转为官,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一些文化遗迹,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古迹》在记述荆州的“段文昌宅”时引《录异记》云:“唐丞相邹平公段文昌,负才傲俗,落拓荆楚间。常半酣,靸屐于江陵大街往来。雨霁泥甚,街侧有大宅,门枕流渠,公乘醉,于渠上脱屐濯足,旁若无人。自言:‘我作江陵节度使,必买此宅。’闻者皆笑。其后果镇荆南,遂买此宅。”清光绪《荆州府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录异记》是五代杜光庭所著,在清代人所著的府志中还可见段文昌宅第的记载,可能当时仍然是当地的文化景观,至少说明段文昌宅的遗迹还存在着。
    大和九年(835)九月,段文昌最终亡故于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因为其祖坟在荆州,《旧唐书·段文昌传》云:“又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彻祭,即以音声歌舞继之,如事生者,搢绅非焉。”对于段文昌的这一举动,清顾嘉蘅、李廷指出:“习礼者讥其非”。根据祖坟制的原则,段文昌亡故后,应当葬在其家族的墓地中,所以在荆州有段文昌墓,清胡在恪云:“段文昌墓:文昌镇荆州。卒于官。
    故墓在荆州。”清康熙《荊州府志》卷二十一《陵墓》。清顺治《云中郡志·坎集》卷三《建置志·陵墓》云:“段文昌墓,城东八里,唐人。碑已剥落。”(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据清顺治《云中郡志》点校出版,第157页)。清黎中辅纂《大同县志》卷五《营建》云:“唐段文昌墓:《府志》云,在城东八里东塘上,唐人碑已剥落。按:文昌,齐州临淄人,褒公志元矗三世孙,卒于西川节度。其先墓在荆州,具见《唐书》本传,未闻其葬云州也。考段秀实之孙、文楚,咸通末为云州防御使。李克用引兵攻之,死于斗鸡台下。《唐书》本传、《沙陀传》及《五代史·唐本纪》皆合。盖其时,国昌父子构祸方亟,文楚仓猝遇害,不得归葬卅阳,固其宜耳。昌、楚音转字讹,踵诬袭谬。若此之类,当亟为更正。”
    清黎中辅纂、许颠玺校注《大同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对这段文字之所以这样标点,是因为段文昌曾经镇守荆州,而亡故于成都,因祖坟在荆州,所以最终埋葬在荆州,否则只能理解为胡在恪的记载有误。清顾嘉蘅、李廷对胡在恪的记述作按语云:“按《唐书·文昌传》太和四年帅荆南,后复节度西川,九年卒。其反葬江陵,理或然也。”清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古迹》,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可以说这种认识即是建立在终葬祖茔的成规上而来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识,清顺治年间孔自来认为:“段墨卿墓:文昌镇荆,于太和九年卒于官,故墓在荆州。岁时享祀,荐以音乐歌舞,习礼者议其非。”清道光《江陵志余》卷九《志墟墓》,清道光四年(1824)重刻清顺治七年(1650)本。关于段文昌墓,到清乾隆年间有更确切的说法,黄义尊云:“段文昌墓,相传在段家垸,太和四年,文昌镇荆,后复节度西川,九年卒,返葬江陵。”清乾隆《江陵县志》卷二十六《名胜四·冢墓》,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清乾隆《江陵县志》卷二十六《名胜·冢墓》也有相同的记载。也正因为段文昌不仅早年生活在荆州,并且晚年曾担任荆南节度使,在为政两年的时间里(830~832),“州或旱,解必雨;或久雨,遇出游必霁。民为语曰:‘旱不苦,祷而雨;雨不愁,公出游。’”
    (《新唐书·段志玄传附文昌传》)以故《荆州府志》将其列于名宦之属,并在《人物志一·名臣》中专列“段文昌”予以介绍清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十六《职官志九·名宦》与卷四十七《人物志一·名臣》均有段文昌的事迹实录,可以反映出段文昌在荆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清乾隆《江陵县志》卷二十七《人物·贤达》也有专条介绍,尽管其资料取材于《新唐书》本传,但也能说明段文昌在荆州和江陵所作的贡献已经渗入到当地人心中,后人是将其作为当地的名人来看待而载入地方史册的。
    段文昌因为信仰佛教,除了在大和四年任荆南节度使时将“荆、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赎为浮图祠”外,还亲自建有寺院。江陵的菩提寺,“在城东五里,唐建。依古大堤,堤为节度使段文昌所修,又曰段堤寺。荆寺虽广,而此刹较称净僻,畸人傲士,时多游息”。此寺至光绪年间已经毁坏(清光绪《江陵县志》卷六十四《外志四·寺观》)。段文昌到成都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还曾著有《菩提寺置立记》,由段文昌的文章可知,成都的普提寺位置非常优越,位于“蜀城正南,当二江合流之上,万井联甍之内,独有冈阜,回抱数里,地形含秀而高坦,木色贯时而鲜泽”。成都普提寺的兴建时间应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天宝末,元宗巡狩此方,崇护法教,度僧建寺,大启休福。至德二年,长史卢公元俗奏置此寺,以菩提为号焉”。到了唐代宗大历初年,“节度使相国崔公宁,以此寺创名,修建未就,乃迎彭州天饬山惠悟禅师以居焉”。由于惠悟禅师的入居,“经始之制,于兹复兴”。
    段文昌的记述给我们留下了普提寺兴建的过程。可以说寺院因名人而兴,又因名人而留下了种种奇闻趣事,而段文昌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代表之一。这一兴建于唐代的普提寺,历经世代风雨,到清代也已只有遗迹留存,“普提寺,在县南,唐时建,今废”清嘉庆《成都县志》卷二《寺观》,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除了信仰佛教而留下寺院等遗迹外,段文昌对本土道教也很重视,贞元十五年,段文昌西游岷蜀之地,至忠州停舟江岸,游览仙都观,“诣诸洞所”,于是“书名而去”。大和四年,段文昌任荆南节度使,听到从仙都观来的客人谈及道观的破败景象,并言及“当时题纪文字犹在”,遂主动捐款修复仙都观。段文昌“乃舍一月秩俸,俾令修葺。子来同力,浃旬报就”。大和六年十一月,段文昌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路过三峡时,“遂命笔砚,志于岩谷。时大和七年正月五日记”。《全唐文》卷六百十七段文昌《修仙都观记》。《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云:“相国邹平段文昌,旅寓之年,邅回峡内,时因登眺,炷香稽首,祝于二真曰:苟使官达,粗脱栖迟,必有严饰之报。自是不十岁,拥旄江陵。视事之初,已注念及此。俄梦二真仙,若平生密友,引公登江渚之山,及顶,乃阴君洞门矣,二真亦不复见。翌日,施一月俸钱修观宇,一月俸为常住本钱。常俾缮完,以答灵贶。”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八十一。《蜀都名胜记》卷十九《丰都县》引《舆地纪胜》云:“仙都观,在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又名白鹤观。”今本《舆地纪胜》记载,“丰都景德观唐碑”留存有“凡十碑”,其中排名第一的即是“段丞相修观记”王象之编:《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三《忠州·碑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段文昌在成都任职期间,曾经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这也成为成都地域文化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读书台。《唐诗纪事》卷五十《段文昌》云:“文昌,字墨卿,有别业在广都之南龙华山,尝杜门力学于此,俗谓之段公读书台。”
    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点:《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第1354页。宋何耕《题段文昌读书台》云:段公曾此读群书,读破应须万卷余。
    家礼一传为杂俎,稗官收采附虞初。宋郭震也有《题龙华山诗》云:昔年曾到此山回,百鸟声中酒一杯。
    最好寺边开眼处,段文昌有读书台。段文昌在龙华寺南的别业读书台俗称读书堂,其地在顺圣寺南,民国时该寺犹存《历代诗人咏成都》(上册),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此处原有几百间房屋,1960年后相继损毁,现仅存几间房舍,为成都市崇州市东关乡大雨村果园驻地《四川省崇庆县地名录》,崇庆,四川省崇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1987年,第134、171页。
    作为一代文化名人,段文昌不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晚年为官荆南节度使,带头抗击水涝灾害,使当地民众对他心怀感念。而且在辗转各地为政一方期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这些无疑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丰富当地的地域文化平添了许多人文景观,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段文昌的文化贡献,不仅应当考察文字性的记述材料,更要结合历史文化遗迹,如此才能全面认识段文昌的历史功绩。
  • 9214dade-602f-4c03-be32-e8238eb92bf0
  • 1
  • 194ba634-d72d-4184-a1f0-cea1cac571b0
  • 282